教育到底“是不是”奉獻? “春蠶到死絲方盡,蠟炬成灰淚始干”不是一直是教師職業的寫照嗎?人們一直把教師比作春蠶,比作蠟燭,比作人梯,比作靈魂的工程師,認為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,給教師職業加上了一道道美麗的光環。當然,作為教師能夠得到家長和社會的尊重與認可,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。從這些意義上說,教師職業不是奉獻,又是什么呢?奉獻學生,奉獻教育,甘為人梯,默默工作,不是教師最崇高的職業精神嗎?怎么教育就不是奉獻了呢? 通過學習,從不同的角度和出發點看問題,我進一步理解了教師的“教育理想”和“職業情懷”,我明確了答案。 一、教育應該是幸福的 “媒體宣傳的優秀教師,幾乎都是要么積勞成疾,要么因為工作而愧對家人,有的甚至奉獻出了生命……這豈不是太殘忍、太可怕了嗎?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唯一的,都理應受到尊重,這種以‘犧牲’教師為代價而成就學生的教育,既是不公平的,也是不道德的!敝耙部催^不少教師對自己的職業進行申訴的文章,一位教師在《我是教師我拒絕》中說道:“我是教師,我拒絕把我比作春蠶,我不要自己的生活濃縮成一個繭,我愿意在繽紛的世界中睜大眼睛,伸展我所有的神經,觸摸世界的精彩與斑斕,然后瀟灑地站在講臺,告訴孩子野百合也有春天……” 什么樣的教育才算是成功的教育呢?我認為,能讓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,就是教育的成功。真正的教育是生命影響生命的過程。給予學生快樂,讓他們在學習中快樂地成長,讓幸福的他們去創造更加幸福的生活,這才應該是教育的歸宿和意義所在吧。因此,我理解的教育應該是幸福的,而不是背著枷鎖,蹣跚前行的苦行僧似的生活。美國學者諾丁斯在《幸福與教育》中說過:“一個幸福的教師才能教出幸福的學生!苯處熥鳛閷W生的教育、引導者,其本身的德行、情感等等便是最好的教育資源,教師沒有一顆幸福的心,又怎樣教育感染以我們為榜樣的學生呢?做一個幸福的教師,用你的幸福去教育感染學生這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嗎?在這里,“教育是奉獻”顯得是那樣的沉重。 二、教育是師生的相互成就 著名作家羅曼·羅蘭也說過:“要播撒陽光到別人心里,先得自己心里充滿陽光!睘槭裁唇處熅筒荒茉谡樟羷e人的同時,也照亮自己;成全學生的同時,也成就自我呢? 事實上,教師成全學生與成就自我是相輔相成、密不可分的。教師的專業成長離不開豐富的教育實踐,正是在成全學生的教育實踐中,教師才能獲得專業的真正成長;同時,教師獲得了可持續的專業成長,具備了足夠的教育教學能力,也才能更好地成全學生的人生夢想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教學相長。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,我認為,教育的本質不是教師的“奉獻”,而更應該是教師終身的專業發展。因此,如果教師擁有美好的職業情懷,能夠從更高遠的角度來審視自己的職業和工作,可能在工作中就不會有太多地負擔和壓力,在辛勞之余,也才不會覺得自己的付出是在無私的奉獻。 三、教育應是教師不懈的追求 教師職業倦怠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,在特殊教育的園地中,教師的高回報和低收入,形成了鮮明的對比,很多教師缺乏成就感,職業倦怠的現象更為明顯。 哈弗大學做了一個關于目標對人生影響的跟蹤調查。結果顯示:27%的人,沒有目標;60%的人,目標模糊;10%的人,有比較清晰的短期目標;3%的人,有十分清晰的長遠目標。25年后他們又發現:那3%的人成了各界的頂尖人物和精英;那10%的人,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;那60%的人,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;而剩下的27%的人他們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。有目標的生活是旅行,而沒有目標的生活則是游蕩。心理學研究表明,一個人的成就與他的理想有著直接的關系。人的理想層次越高,成就也就越大。堅守理想的人會收獲生命的奇跡,而沒有沒有理想或失去理想的人,就好像大海里失去航標的航船,只能隨波逐流,浪費生命,一事無成。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不同,個人的追求也各不相同,但是,不管怎樣,人活著都是需要一點“支撐我們生活的東西”的,這個“支撐生活的東西”就是理想。教育是一個播種理想的事業,教育需要教育理想,只有追求教育理想的教師,才會在艱辛的跋涉中感受到教育的成功,享受到教育的幸福,也才會樂此而不疲。當生活沒有夢想,生命的意義也就完結了,教育也就沒有意義了,你所做的一切都變成了負擔,變成了“奉獻”。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艾克森曾經對世界100名各領域的杰出人才做過這樣一份問卷調查:你所從事的職業是你心目中最理想的職業嗎?調查結果顯示,61%的成功人士承認,他們從事的職業并不是他們心中最理想的,而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想法:既然選擇了,干脆好好地干。教育事業不管從它的技術特征、創造特征,還是它的道德特征、形式特征上來說,都具有職業美的特征,是一項值得去探索和付出的職業,即使它不是你最理想的職業,但是,既然從事了這個職業,我們就應該學著去愛它,只有這樣,你才能感受到職業的快樂和幸福,你的生活才會充滿趣味,你才會活得輕松而自在。
|